蓝点管理软件>管理资料>著名战略管理学家、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访谈 收藏此页
记者:有人说,战略是科学,也是艺术。因为它要求企业家既要有科学家严谨的理性思考,又要有艺术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。能否用一些实例来说明一下什么是企业战略?

管益忻:战略是指关系事物发展的全局性的、长远性的、根本利益性的各种策略、谋划体系。随时代和形势的变化,现在看来这种定义已不够准确,它过偏强调了静态描述。战略设计应该把握现在情势和未来走向,是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谋划、谋略、策略体系。其核心的一点是:从现在形势和条件中找出走向未来的趋势因子,挖掘它,并培育它长大。因此,它就涉及中间包括管理在内的很多程序,其发展有一定阶段性。战略家既不能依靠理论逻辑的推导,也不能总是依循先前旧例。他必须不断地考虑变化着的事实,摆脱一切思维定式和框框,以真正最有创见的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。

战略问题,企业这些年都在讲、都在做,有不错的,但很多是不太理想的。我可举几个例子。就拿国美来说吧,应该做得算很不错了。但我觉得至少从2001年以来,它在一些方面有点小家子气,可另一方面,又有些霸气,总而言之,是缺乏战略眼光。国美曾长期凭借控制下游销售渠道的优势,对上游供应商进行压榨,没有摆正作为零售商“首领”的合理位置。它通过控制集中采购和大规模销售,压低出厂价格,在销售市场竞争中打价格战,赢得市场优势,从而控制上游,进一步从价格上压榨上游;同时,向上游摊派广告、装修、活动费等各种额外费用;此外,还有在对供应商应付账款上,期限较长,也就是所谓的“浮存金融”。这样就给上游生产厂商带来极大困难。也就是说,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作为零售商的低价格角色,而过分干预了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价值。从而给自己赢得了“价格屠夫”、“价格杀手”的称号,这在生产厂家甚至消费者心目中也不会有良好印象。

不过,最近国美似乎在战略上作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,比如似乎停止了对供应商的“乱收费”,明确并公开了自己的利润空间,加上和鹏润地产的联盟,建成工业园,引入了部分家电产业制造商,并提供了不少服务项目,把家电制造商客户化。这实际上就是有益的战略举措。现在,好多人开始说黄光裕的战略重心转向做服务了。

海尔的战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,战略调整配套跟进,从而赢得了竞争优势。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春节开始到1991年的名牌化阶段。当同行竞争对手都在抓产量时,海尔强调质量问题,以高产品质量脱颖而出;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1998的多元化阶段,从一个名牌发展成若干个名牌。这个阶段海尔把服务提升到了主要位置,并在后期实行兼并,实现了家电产品的多样化战略;第三个阶段是从1998年以后的国际化阶段。买地产,建立总部根据地,作为进军全球的起点。实行产融结合,开始进入金融市场,和保险、信托等公司建立合作项目;现在又开始了的第四个阶段,可称为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。海尔的一系列成功,很大程度都是先于其同行抓住了下阶段发展的趋势,制定出了科学的发展战略。

至于说到联想这次收购IBM的个人PC,当然也是个漂亮的战略制胜案例。收购之初,消息一出来,众人哗然,很多人说他们替一向稳健的柳传志捏了一把汗。事实上,正是联想把握住了未来因子,打了场漂亮的并购联盟战。对于联想,个人PC早已被作为是主打业务并且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。而在IBM内部,个人PC业务已开始边缘化,在这种情势下,真可谓“男想娶女想嫁”。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兼并后的内部融合、文化接轨乃至可能发生的内耗难题,联想之前早就预见未来,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措施。其中重要的就是联想ERP改造的成功,为以后和国际跨国公司合作提供了价值链上的统一,实现了业务链的国际化,这就好比为后来收购IBM个人PC后相互融合埋下了种子。还有对原IBM个人PC业务部人员的接纳、团队管理的磨合都经过了一个长期“恋爱”的过程。因此,他们之间是美好的“姻缘”,这个美好“姻缘”离不开联想正确战略的制定与实施。

记者:近年来,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关注战略问题。作为长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的著名专家,您能否对目前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的态势作一下点评?

管益忻: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,我想应该分为几种情况来看待。首先是海尔、联想、华为、TCL还有青啤、燕京这几家是很好的战略范本。其中最好的就是海尔。海尔最近实施的是“人单合一”战略发展范本。“人单合一”的“人”是讲海尔的企业经营运作者;“单”是讲客户的“定”单,是“定”而不是“订”,就是说客户买走了才算经营,实际上,许多产品还没下线就卖出去了。它最有效的地方就是直接和客户消费挂钩。这也就是我最近提出的“营”、“消”合一,“消”指消费。奇瑞可算作这方面一个好例子。最新资料,奇瑞每月欠产1000份订单,供不应求。

金志国讲的青岛啤酒的“两截棍”战略指的是,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都对营销部门说话;销售部门直接面对喝啤酒的客户。这也就是“营”、“消”结合,产品的好坏,直接由消费者决定。而华润兼并雪花啤酒后抛开消费者,只顾扩张品种,口味对不上,消费者评价如喝酸汤,没人买。

“营”、“消”结合,是中国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走的最新战略路线,是当前的一个主导性战略。现在,在不少产业中或商业间有一个潮流,就是“链主竞争”、“链主争霸”问题。这也是目前战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新现象。

所谓“链”就是指价值链。像上面说的国美就是“链主”,沃尔玛也是,而且是老大,供应商得听它的。国内最近好多企业都在进行大的并购,并购是企业自身扩张的一个重要途径。“链主争霸”可以是同行业之间,也可以是工商之间,国美同家电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就属于后者。

联盟战略是当前企业战略形式创新方面值得关注的又一重大课题。前面所说的黄光裕哥儿俩,国美和鹏润的联合就是联盟战略,刘永好哥几个也在做这个。联盟一般有三个层次:一层是相互联合,完全合在一起;另一层是互补,还有一层则是相互独立的。鞍钢和本钢联盟,山东的莱钢和瑞士的奥赛罗也以并购方式实施联盟。

走出去——走上去战略,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、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形式和内容。像海尔、联想、华为等都是走出去战略。走出去的本质是整个企业的升级换代问题,是走上去。是资源配置由一国或本国扩展到国际化、全球市场,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融资、融智、融文化。走出去,还有个品牌战略的OEM和OBM问题,也就是贴牌和创牌的问题。多数企业都做不到像海尔这样创牌出去,而是先贴牌走出去,然后往OBM推进。像顺德的“好孩子”和“东菱”就做得很好。格兰仕就比较特殊了,它是双轨制,既贴牌又坚持自己的品牌,这也是种比较好的方式。不论OEM还是OBM,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。

记者:最后,能否谈一谈中国企业在设计发展战略时应解决哪些问题?

管益忻: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主攻方向选择问题。关键是没有一个如何确定选择主攻方向的标准。从大的方面说,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:

首先,要看市场容量、看客户群。看选择哪个客户群最大;同时又不能单看客户群大小,还要看客户群的满意度和忠诚度。市场占有不能只看占有率,还应顾及占有度,要看购买人里有多少是高满意、高忠诚,多少人是低满意、低忠诚,多少人处于中间状态。

其次,要看企业的研发力量。要看研发是不是在“微笑曲线”上。“微笑曲线”指研发和销售要像人笑起来的面部,两头都要翘起来。或者和别人签订了帮你销售的协议,不然研发出来的东西,没有好的销售渠道也是白搭。

第三,就是核心技术。目前好多企业都对核心技术感到束手无策,大量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。有时也需要换个角度考虑,像波音飞机上的发动机,并不是由波音制造的,而是通用制造的,可是因为卖给波音,装上飞机,核心技术仍在通用手中。这就是说,核心技术有些是可以买来的。海尔和三洋联盟,也用自己的市场换来了三洋的核心技术;华辰也通过和宝马共用生产线获得了其部分核心技术。

第四,要解决品牌问题,即品牌战略。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,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,甚至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。1929年美国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所占份额分别约为29.5%和70.5%,到了1999年时其份额倒了过来,分别约为70%和30%,而无形资产价值中主要是品牌的价值。品牌价值包括两个方面:知识含量和企业人格。企业人格是一笔无法量化的无形资产:包括诚信、声誉、影响力等多方面;而且越是假冒伪劣满天飞,它越是宝贵,价值越大。品牌具体怎么抓?需要一定宣传造势,但不能违背事实地去炒作,甚至沦为和赵本山小品中说的“忽悠”人,那会得不偿失。

第五,人力资源问题。人力资源问题关键是职业化问题,将来还可能会有CEO战略问题。CEO战略就是有关企业领袖问题,就是培养CEO的策略体系。CEO就是企业领袖,是个复数概念。他要能判断各种不同意见,并把有价值的整合起来,把企业集体能力整合起来,同时又要有决策能力。张瑞敏说得好:有集体智慧,没有集体决策。CEO不能把个人魅力凌驾于集体智慧之上,他的无上权威是建立在整合企业整体能力之上的。企业靠的是制度管理,当然可以结合个人魅力,但不能颠倒主次,凌驾于制度之上,这是杜拉克总结企业管理得出的成功经验。除此,还应把握和处理好决策者与管理者,战略制定者与具体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征要求。总经理和总裁、领袖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,两种不同性质要求的角色。张瑞敏和杨绵绵,王石和郁亮,等等都是这种关系。

最后是业态革命问题。业态革命也就是产业发展的形式转变。房地产就在发生一个重大变化,被称为“住宅原教旨主义”的潘石屹转型商业地产就是一个很好诠释。王府井实行的统一进货、统一结算、统一调配的管理改造也是顺应业态发展的改革,解决了相互内耗,形成规模效益。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管益忻教授小传

管益忻,青岛人,1938年11月出生,经济学研究员,教授,博导,著名经济,战略管理学家,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,企业战略管理学家。中国海内外企业家交流中心副主席、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、企业战略管理首席专家、“海尔研究”课题组组长,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,燕京啤酒等企业集团战略顾问。

管益忻先生长期从事于企业体制改革、企业经营运作、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研究。首次提出并日益深化其产权资本化——产业资本化理论,并据此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整体战略设计和基本思路。先后发表专著18部,论文近400余篇,共约1500多万字。曾出任厉以宁先生《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》、《非均衡的中国经济》特约编审。他的《企业文化概论》(合作)、《活力源》、《一团火精神:王府井人之魂》、《论企业核心竞争力》以及《政企分开的深层思考》、《产业资本化:世纪之交大战略》、《产权资本化,产业资本化》、《信息工业化》(合作)等论著均为其有重大影响的力作。特别是近几年提出并不断深化的客户经济学理论与实战探索,正在直接引导着企业的战略发展与管理实践。

管益忻先生本着原创、实战、首发的精神先后主持、参与了海尔集团以及江苏新远东、北京市综投、宏利钢管、福建三木、晨鸣纸业、中国二汽、山西潞安、首汽股份、宁夏煤业、青岛双星、福建九洲综合商社(内含二家上市公司)、济南轻骑、王府井百货、深圳万科、四川长虹、东大阿尔派等集团、公司的总体(或部分)发展战略或核心竞争力的策划、设计与研究。他作为长期跟踪研究海尔等企业经营之道的资深战略管理学家,对海尔、长虹等经典案例有着较深入的探索和独到的见解。